文中对“小苏学士”一笔带过,其后也只字未提,然而有心者定会猜度,这个“小苏学士”究竟何方神圣,怎能如此轻易地就能将一个地位卑微之人举荐到当朝驸马处。其实这个“小苏学士”并非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轼和父亲苏洵,再加上苏轼的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据说苏洵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苦读而学有所成。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其文,苏洵因此声名大盛。古人向有“家学”之谓,一般为突出家世又称呼方便,即将“老、大、小”等置于姓氏之前加以区别。观其时苏洵已然成名,苏轼称“小苏学士”自然是相对其父而言。《水浒传》中还提到鲁智深曾跟随的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即是北宋名将种世衡、种师道祖孙。
苏轼与高俅
知道了“小苏学士”为苏轼,那么历史上高俅真的曾被他举荐过吗?《宋史》没为高俅立传,只在南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后录》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高俅发迹史。其中说到高俅“本东坡先生小史”,起草书写信件、公文之类很规范工整,由此看出这里“小史”相当于私人秘书。有宋一朝重视荐士的传统,苏轼本人也很喜欢推荐人才。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学士出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府,便将高俅推荐给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布以“史令已多”推辞,苏轼才又将高俅举荐给他的朋友、当时的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驸马府一待就是七年,一次王晋卿在等候上朝时与还是端王的宋徽宗赵佶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晋卿借了一个修理鬓角,用后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王晋卿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晚上王晋卿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在园中蹴鞠,高俅站在一旁看时颇露出不以为然之色。赵佶注意到了这个小厮的神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当时出于年轻气盛还是老谋深算已无法得知,总之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后,便下场与赵佶一同蹴鞠。话说当日,高俅使尽浑身解数,将球踢得如鳔胶黏在身上一般,赵佶是此道中人,见猎心喜,当即派人传话给王晋卿:“谢谢你给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于是便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