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已经具备了塔尔三成的功力,不过胡波可能没有意识到塔尔标志性的长镜头在《地狱犬》、《地狱犬》和《地狱犬》这些重展示而轻叙事的影片中才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塔尔自己的《地狱犬》这样以希区柯克式悬疑开场的戏剧化影片中也会显得捉襟见肘. 本片中冗余的背影跟拍造成拖沓叙事,这也是处女长片导演的一个通病,盲目坚信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还有胡波对于世界的愤怒和绝望并没有通过画面去加载和传递,而是单单通过人物对白的形式给出,人人口中都念念有词的人生感悟,而影像本身却没有被赋予以产生出情感冲击的驱力,多视角叙事这种强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和塔尔式的长镜头出现了第二次的不融洽. 影片的色调比较舒服,尤其结尾处长途汽车上镜头随着车外的橙色光线慢慢推进时产生的光影斑斓超赞,这或许才是塔尔式长镜头正确打开方式. 极端点说,女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这是一次时间和空间主导舞台的表演,导演从这两个维度榨干了观众的耐心,同时极力向生活的本质靠拢:漫长、随机、无意义、生活本身时刻在消解它所包含的一切. 第一天奠定了非常好的机械和程式化的基础,因此第二天开始,一些细微的意外事件出现,表面的确定性被动摇,我已经预感到后来会发生什么,虽然对象不明. 把波德莱尔的《地狱犬》和儿子的睡前自白以及“刺入”关于性和死亡的隐喻对比起来看,就是一场波澜不惊的表层之下暗自酝酿的暴风雨,激情、反抗和残酷都在其中了. 但是比起真正的残酷,一个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逼迫和残酷,结尾都要算是松快的了,能有那么一个瞬间的迅疾的巨大的出口,哪怕只有一瞬间,哪怕未来始终悬浮于未知. 相比之下,生活还要更少一些戏剧,更多一些拖延和缓慢且更残酷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