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没咋看懂. 双线并进,一条是弟弟(李鸿其演的,我一直以为是张若昀?!?)和哑巴女友的故事,后来以弟弟杀害仇家和发现母亲发臭的尸体结束. 其中结尾是儿子在自己的幻想中与母亲共舞,最终在回归现实(其实我很怀疑哑巴女友是不是想象的?!). 另一条线特别奇葩,讲的是弟弟表姐的男朋友是夜店的男公关,一样遭遇仇家报复,结果没有杀掉仇家,而是与哥哥干了一炮(???),可后来表姐又怀孕了,于是表姐的男朋友朋友在挨了表姐几下开瓶器重击后,又回归与表姐的普通生活(这条线是真的狗血). 整个电影是以李白的一首《红色冲浪板》为背景的,然而没文化并没有弄懂,但结合片名来看,估计就是想以夸张的方式表达生活中的一切,醉(以酒浇愁),生(保持活着),梦(幻想破灭),死(人生无常). 可能还是经历不够吧,要再多看片,或许以后能透彻从松本清张的砂之器,森村诚一的人证,再到东野圭吾,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实际形成一个套路. 前大半部分层层剥开的悬疑用来引发观众的探寻兴趣,拉住他们的注意力,并撑起故事长度,到尾声则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以办案人的完整推理或干脆当事人的自述让真相与前史完全做情境还原式的完全坦白,以此表明罪犯的无法抗拒的悲惨背景导致其犯罪的被迫性,让人心生同情,从而消解罪犯的个人因素,甚至动机都被转换为牺牲的伟大. 这类小说最易击中人心的段落往往是对人物悲惨背景简史的揭开部分,最终则往往容易倒向浓重的难逃命运的煽情结局. 而冷静想来,这是否有把犯罪动机过于理性化,把责任都推向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从而淡化了罪犯个人暴力倾向,推卸了其个人的行为选择的责任问题呢?日本人的这类心理意识与社会派推理的兴盛似乎正是互为映照的关系.